论读书——2012年“五四”培训感想

栏目:精神文明建设

日期:2012.07.18

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培训上,亓院长与我们谈论了读书问题,希望我们青年人多读书、读好书,告诫我们如果想让自己的人生走高端路线,就要读高端路线的书;他还以自己为例,告诉我们,他在三十岁以前已读过多遍《毛泽东选集》、《实践论》、《矛盾论》等,并希望我们也多读读。

回家后,我从互联网上找到《实践论》、《矛盾论》原文拜读。阅读过程中发现,大学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课书的核心论点论据几乎全都引自《实践论》和《矛盾论》两文,现在才将学过的知识认祖归宗让我颇感惭愧。在阅读中,我还发现《矛盾论》在指导我们读书方面有重大意义,现在我试着把自己对读书这件事的理解用《矛盾论》解读一下。

我认为读书这件事的“主要矛盾”不在读书本身,而在于一个人的志向。因为读不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都受志向这一“主要矛盾”的制约。有志者大多喜欢读书,前人的总结对实现自己的志向大有益处,能少走很多弯路。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一个有志之士不会无视这些营养。相比之下,没有目标之人的读书热情会降低很多,没有动力嘛。有人说,很多大老板学历都不高,没见他们比别人差。其实,这些人只看到了“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其一、没上过学未必没读过书,这是两个概念,悟性高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其二、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倒逼大老板们拿起书本,现在很多EMBA课程就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有需求才有市场;其三、就算自己真的不读书,靠机遇成功了,他也会要求自己的子女好好读书,通常这种要求还会变本加厉,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局限。

明确了志向是主要矛盾,读什么书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肯定是读与志向有关的书。其实,这时无论读什么书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的志向相联系,思考所读内容会对事业有什么补益。看同样的内容,大多数人可能都是一带而过,而有志者可能要思考很长时间,仔细品味。这才是真正高效率地读书。这就是抓住主要矛盾的好处。读书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是有原因的。

   在读书的具体过程中,有一对矛盾会经常遇到——速读还是精读。这个问题得辩证地看待,我觉得速读适合看报,快速获取信息;精读适合读书,细细揣摩。(报纸、刊物、书、书模书样的印刷垃圾是有区别的)第一遍读书适合速读,满足好奇心,如果认为写得不错,再读时就要精读了。按照“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我们也对此得出一个对立统一的结论:我们最好运用速读找到重点部分,精读消化。从个人乐趣上讲,我觉得精读更引人入胜,还能剔除速读带来的浮躁。相较而言,速读更像是一种技能,读多了会很累;精读才能领会核心要义,领会越多越是心旷神怡。因此,总体而言,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精读。“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不久前读到的“信息论”内容,这部分内容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信息论创始人申农说:“含义在信息传输中无关紧要,信息传递的关键在于内容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预见的。”也就是说,所有已知的部分都是可以省略的,最关键的是与已知部分相区别的那一点,信息论中用“熵”来表示。我们读书也要找到自己的熵,所读内容再精彩,主旨再明确,如果对自己来说都是已知内容,那就没什么所得;相反,如果我们找到了一直被忽视的部分,找到了熵,哪怕这个熵并非文章主旨,对我们来说也是巨大收获。前文所说的“学历不高的大老板”貌似没文化,其实人家是善于发现“熵”的高手。“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信息论中的熵,正是《矛盾论》中论述的矛盾的特殊性。没有信息论就没有互联网,所以《矛盾论》这样的哲学著作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同样有其指导意义。正所谓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

最后,再次感谢医院的培训,让我对读书的理解进行了一个系统化的梳理,必定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重大指导意义。

 

                                              (财务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