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中的一条船

栏目:精神文明建设

日期:2017.01.06

为提升保健医生服务质量和效果,为基层群众提供贴心、优质、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工会举办了保健医生下乡行征文活动,以记录点滴下乡行为主题,从保健医生的视角,记述发生在保健医生下乡过程中的故事。

——序言

 

有一个故事

为配合万保医生下乡主题,我们曾举办了一次糖尿病专题活动,包括健康知识讲座,免费测血糖等。活动中,我问一位血糖控制不佳的大婶,平常都怎么吃呀?大婶说,医生说了,不让多吃馒头,肉鱼也不敢吃,我就喜欢熬点地瓜糊涂、炖个土豆啥的。我说,这些东西含糖都不少呀!大婶挺委屈,可我每次都要放盐啊!当时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我给大婶做了饮食指导后,也没放在心上。返回后,偶然拿出当笑话给大家讲,却忽然觉得其中值得反思的问题很多。

我的自嘲

    当时初接“万保医师下乡”任务不久,是抱着一种敷衍的态度的,本身医院的工作就忙,还要抽出时间下乡,又不能给村民解决实际问题,那还不如留在医院多看几个病人呢。我自嘲我们是“汪洋中的一条船”,身不由己,随波逐流。

我给船架起了帆

    随着与村民接触增多,我的想法逐渐有了改变,尤其是经过上面那件事以后,我觉得村民对健康的认知存在许多误区,是亟需纠正的。我们和村医共同尝试着梳理了一下村庄的健康现状:村子不大,100多户人家,但由于青壮年大多出外务工,村中留守老人及儿童偏多,老人中慢性病人不少,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我又进一步分析了他们的一些特点:

1.存在迷信思想,不接受正确的科学知识。比如我亲眼见到一位患者,吃药时药片不慎掉落,连忙踏上两脚,口中“呸呸”有声,并且不再补充吃药,说是这样病就跟着跑了。倒药渣的传说古已有之,大家总是愿意相信,把中药渣倒在人气旺的路边,期盼着被千人踩过万人踏过后,病气也就跟着消失了。当然,这种愿望是好的,但发展到现在西医时代,居然也与时俱进了,倒也匪夷所思。

2.对健康知识了解太少,得了病以后不知道该怎样办,上面那位想用盐来中和糖的大婶就是代表。

3.存在回避现象,一个代表性的想法是等等病自然会好,另一个想法是认为得病丢人,所以有了病不去看,反而尽量掩盖,导致疾病进展,不可收拾。有位老人家,有和老朋友健步的习惯,得病后怕别人议论,仍然硬撑着坚持每天见面锻炼,结果可想而知。

4.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怕给家庭增加负担,担心如果治不好,花钱不说,还会导致儿女嫌弃。

针对上面这些情况,我们改变了原来入户后登记、量血压、听诊的机械做法,先后举办了多个有针对性的讲座,比如“糖尿病人的饮食和运动”,“得了病怎么办”等,力求纠正村民的一些观念误区,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同,制定个体方案,例如有户村民,孩子出外打工,老两口在家,都有高血压,常年服药,控制不错,就是药比较贵,感觉负担不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老人的用药进行了调整,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进口的换成国产,非医保的换成医保内的,大大减少了他们的药费开支。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给村民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也逐渐跟村民熟络起来,进门之后让座倒茶、甚至留饭,有的还会到村医哪里打听:人民医院的医生什么时候再来。我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把下乡看做一项任务,工作虽然平凡,但也是有成绩的嘛。

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人们不知道他在事先就铲除了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外传,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所以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至于我扁鹊,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人们看到我使用强烈的药物、在经脉上穿针引线、去除腐烂的肌肉等,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预防为主一直是我们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但总是不被重视。治病是形露于外的,治好了一些病人,特别是重危和疑难病人,立即为世人注目,而预防是形隐于内的,预防使多少人免于患病,无法计算,由此而节省的人力、财力、物力也无法衡量。如果能像扁鹊的大哥、二哥一样,把疾病控制在潜伏期或者初起时,那该多好呀,但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首要问题是改变自己和患者的观念。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都说这话说的矫情,矫情就矫情吧,没有分辩的必要。我们这条小船,如今已不再迷茫,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自己的航标,我们将鼓棹扬帆,继续起航。举目四望,在这一片汪洋之中,还有无数的兄弟姐妹,携手并肩。是的,你不是一条船在战斗。

 

(肿瘤科 华勇)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