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行漫记----文露
栏目:精神文明建设
日期:2011.07.16
兖州市人民新医院的建设在迅猛发展,走出家门与国际接轨才能顶点定位医院于高水准状态,才能无愧于我市人民,才能造福于子孙后代。这是当代兖州市人民医院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2010年的春天,我院和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确立了合作关系。从此,两家医院的医疗技术合作逐步走向深入,而首批人员的赴台成行,将成为海峡两岸、兖州台北交流的破冰之旅。2011年6月1日,分别代表着医院8个部门机构的8位兖医人飞往祖国宝岛台湾,做为期10天的培训和参观。期间,课堂培训6天,医院实地考察2天。
打小就知道,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有位亲人在一个叫台湾的小岛上,和我们是一脉相连,是一母同胞。当有一天,我以兖医人身份带队,得以踏上祖国那片绿叶形状般的宝岛台湾的时候,眼里见的、耳朵听的和心灵受到的撞击依然非常强烈,其中的感慨和引发而来的思索可以用万千来形容。
同是六月一日国际儿童节这天
50年前, 1960年的6月1日,在胡水旺和徐千田两位医学博士,以及热心医学教育人士的奔走下创办了台北医学大学。从三间铁皮屋开始,走过筚路蓝缕的半个世纪,北大人胼手胝足地开创了北医大各项非凡成就。大学附设医院创立于1976年,也只有35年的历史,现有700多床区域医院的规模,无论在人力、设备、环境等领域领先于台湾同级医院,是全球第一家通过iso9001:2008国际认证的全院验收医院,是台湾最具亲和力的爱婴医院。
当我坐在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的讲堂上,聆听朱子斌副院长和他的团队们的精彩演讲时,我的思绪奔腾,跨越在海峡两岸,来来回回,将大陆和台湾、台北医学医院附设医院和我的医院做着对照,做着比较。我们医院有100年的历史,如今仍然是捉襟见肘,差强人意,其间的差距何止50年。而当想到崭新的兖州市人民医院将于明年交付使用,内心充满着十足的信心,更充满着为责任而产生的急切和焦虑。把朱院长等人的句句铭刻在心,心间也豁然开朗。那时那刻,我想我们同行的每一位都知道回去该如何去做,该如何跟随我们的亓仲儒院长带领自己的团队而努力工作了。
在2011年的6月1日这天,我们来到这里,聆听,察看,思索,我相信这是天意。
医院是为服务病人而存在的
“以病人为中心”这句话是我院的服务宗旨,今天看见附设医院才知道我们仅仅“服务宗旨”而已。平心而论,我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好像还没有完全从墙上、从文件上走下来,我们是做了,其程度也只是浅尝辄止而已。
“以病人为中心”在附设医院是实实在在的,到处是人性化的布局,移动挂号机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挂号便民办法,至于人性化布局、合理方便的流程、电视、沙发、饮水机、轮椅等等都不足以去说了。所到之处,都是收拾得格外整洁漂亮,清清凉凉、舒心舒肺、干干净净的;所到之处,听到的是温声漫语,客气亲切话;所到之处,迎接相送的是温文尔雅的笑脸。那种干净和漂亮,那种台湾人人做到的操守,几乎让大陆去的每一位人窒息,我们太不适应了。我们习惯了杂乱不洁,我们习惯了高声喧哗,我们习惯了不顾他人,甚至我们习惯了公共场所不关自己。。。无论行走在附设医院的任何一个角落,我都不会大声喧哗,不会随地吐痰。我明白,这并不是我突然之间文明了,而是,环境,环境制约了个人的行为,正如在我们家里的行为。。。
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和发展
当一个组织把生存压宝在病人身上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由此而衍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病人而设。六天的培训课,节节生动,节节感人,讲授的内容从台湾医疗制度与全民健康保险的发展,到附设医院领导与经营理念;从临床路径到因应策略与作为;从医院绩效管理与评价到人力资源与危机管理;从员工教育到社会责任。追求质量,服务第一,精益求精,永续经营,尊重生命,视病犹亲,履行社会责任,所做所为无一不是卓越的发展。
我们是应该到了,应该是到了该明白一个道理的时候了,这就是:医院因病人而生存,病人因医院而康复,社会因人们健康而发展,彼此之间,唇齿相依。
纵观我们的医疗服务行为,审视我们的管理理念,剖析我们的灵魂深处,所触及之处都疼痛的厉害,我们的新医院很快就要建成了,当台湾人设计的医院大楼矗立在鲁西南平原上的时候,我们就会“台湾”化服务和发展了吗?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要学习,要修正,甚至要革命。
集合五百人就是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
慈济的脚步从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国际赈灾、骨髓捐赠到环境保护和小区志工,形成了台湾爱心奇迹的“一步八脚印”。 创造这一切的领头人证严只是一介贫尼,她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不会行医治病,也没有经营过电视台,也不会搞建筑设计,却能够启迪人的爱心,管理几百万会员,创建庞大的事业,她的成立是1966年。当时提出精神口号:“集合五百人就是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正是有观世音的爱心和行为,证严才痴人说梦般的建造了一座资金八亿元的综合医院。
证严,一位清瘦、平实,瘦弱的女性,从五毛钱起家,为何能够创建起一个掌握了上百亿资产的长寿组织、拥有千秋万世、济世救人的宏大事业?这伟大奇迹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值得我们反思。
我走过许多家医院,实难找到一所医院像它一样,充满那么多善意的微笑与亲切的关怀。医院本是汇聚一切生老病死的苦难集中地,但在这里,却只觉得如沐春风,平和恬静。慈济医院在建筑设计上都为病患留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虽然就诊病人很多,并不感到忙乱。空间布置艺术化,到处摆放绿色植物,有些病区还设有空中花园,花园里有病人自种的花木和瓜菜。病区服务家庭化,到处可见为病人和家属设置的茶室、餐厅、接待室。就医环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如无障碍设施和防滑设施等等。充分保护病人的隐私,不管病房还是急诊留观室病床之间都有拉帘,护士在每项操作前都会拉上布帘。
一间“轻安居”,一间“心莲病房”,人的生命就会平静地终结在这里。当我的手轻轻按下相机快门的时候,我想到大陆老龄化也是非常之急,想到我院的服务也涉及到对老年人服务的内容,如我院的乐龄福院。我的手突然颤抖一下,我想到我们这一代人,我们那只有一个孩子的晚年。。。
“闻声救苦”的志工
大量的志工服务在台湾的每所医院里。志工是慈济医院最大的特色,他们温馨的关怀及无所求的服务有口皆碑。在医院随处可身着黄色或粉色背心的志工,他们协助医院做各种辅助工作,帮助指路、挂号、守护在术前病人或术后恢复中病人的身旁,尽其所能的为患者提供方便,而这一切都是义务的。志工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担任起病人、家属、医疗团队沟通的桥梁。
在大陆,志工是新鲜事物,特别像我们那小地方,现在人们生活富足了些,遛弯散步的人多了,却没有一个机构去倡导人们做“志工”, 也鲜有人做“志工”。志工,这是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我们还只是刚刚填饱肚子,还不知道如何通过帮助他人来帮助自己。
附设医院的门诊大厅里传来优雅的钢琴声,如天籁之声,这时,我就动了奢念,幻想着某一天我和我的员工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为病人服务,在海边修一座木屋,躺在里面一边听着涛声,一边回顾我诊治或服务病人的过程,从中感受治病救人的高尚,享受短暂的人生。这好像不是一个梦,我们的新医院就要建成了,回到家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有幸能亲手参与建设一所医院是我的福分,有梦想就有现实。
10天的历程,太多的感悟,只言片语的记述不足以表达我们台湾之行的感慨和感悟,我们清楚当代兖医人为履行社会责任所下的决心和应该要去做的一切。海峡两岸两家医院的合作将继续,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已经做出决定,为了打造一流的医院,为了子子孙孙的福祉,为了新医院能如期如愿的开始和永续经营,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领头人,很快会有第二批,第三批的同事去台湾,也会有台湾的医生来我院,相信会通过与台湾的交流,能把我们的新医院建设的如愿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