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影像科

栏目:医疗园地

日期:2016.09.01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影像科是集影像诊断、教学、科研、质控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科室设放射(含乳腺钼靶)专业组、CT室、MR(磁共振)室。现有医护人员52人,其中高级职称医技师3人,主治医师14人,住院医技师35人。

 

多影像技术融合,为患者查病精准导航

郭老太因患病卧床六年之久,突然有一天急性腹疼难忍,家属带着她来到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做了外科常规检查,检查中发现右腹部有包块,而X线透视腹部显示不清;CT常规扫描显示升结肠壁明显增厚,但无明确标志征象。检查过后,郭老太的病情仍难以确诊。按常规符合外科剖腹探查及手术复位指征,影像科主任李乐才立即进行影像科全科会诊分析郭老太病情的各种可能性,确保患者安全。经过专家们的集中会诊,最终得出意见:首先进行先立位拍片,排除了胃肠穿孔,然后进行温水灌肠CT造影,肠壁界限清晰,肠袋轮廓明确,没有占位征象,这时病人的疼痛逐渐缓解。排除了因肿瘤导致的肠套叠、肠梗阻。专家们认为此次发病,为郭老太10年前曾做过阑尾手术而致的慢性炎症,由于长期卧床,肠蠕动较弱,形成的不完全套叠。

病因明确了,病痛缓解了,郭老太免了一刀之苦,这让年过六旬的郭老太和她的家人非常激动。影像科主任李乐才说,从郭老太的病情来看,多影像技术融合提高了为患者看病的效率,破除了原来科室分布各自为政的缺点,采用会诊的方式快速有效地集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成功的为病人解除痛苦。看着病人及家属笑了,大夫的心里也感到欣慰。

 

高精尖设备“造就”全市一流诊断水平

从过去单一的普通X片检查,增加蜕变成为现在的多设备多技术服务,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影像科尤如脱胎换骨般的提质升级。如今,大批国内外先进影像设备的引进和优秀的人才团队,为实现影像检查、诊断的金标准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影像科内,只见前来咨询和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影像科的确变化很大,在引进先进的硬件设施设备的同时,也引进了一流的技术人才。医院对于我们科室非常重视,配备先进的设备后,又抽调了精兵强将,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言行举止上都做了专题培训和严格要求,如今我们各方面都堪称一流……”影像科主任李乐才介绍,目前影像科的设备已经达到了我市一流水平的标准。由以前的“硬读片”变为“软读片”(注:过去是看胶片写报告,现在是在工作站显示器上调节观察书写),并且多影像共享,明显减少了影像诊断错诊漏诊率,既简单又迅速,而且效果非常明显,为诊断组专家提供了有力的实物数据支持。

透过检查窗,只见患者只要躺在所定的仪器位置,医护人员在室外轻点鼠标,影像图像很快就出来了,然后专家们立即为其诊断。据了解,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影像科拥有美国GE公司生产的HDxt 3.0T磁共振、宝石级CT660容积CT、全数字化X线机(DR)、全数字化乳腺钼铑双靶摄影系统、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及岛津数字大平板胃肠机,在国内二级医院配置上属领先地位。 GE 3.0T磁共振融入了未来MR应用研究的高技术设计和硬件投入,具有心血管造影成像、水成像、脑功能成像和频谱技术等功能,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和对比度,可明确的显示骨骼、软骨、肌肉、肌腱、脂肪等组织。不用造影剂即可直接显示心脏和血管形态,磁共振频谱(MRS)运用磁场和射频能量探测人体组织化学构成,是目前唯一能够无损伤探测活体组织化学特性的方法。

更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影像科的128层容积CT具有检查快速,实时成像,扫描容积大,图像分辨率高等特点,除适用于头颅、胸部、腹部、盆腔、四肢等全身各部位的肿瘤、感染、创伤等疾病的影像检查外,还具有全身血管成像、心脏冠状动脉成像和心功能评价、CT灌注成像及先进的肺功能分析和仿真内镜技术。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定性,尤其是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前提。

另外,医院影像科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和大平板数字X线胃肠机分辩率高,图像清晰、细腻,广泛用于全身拍片、造影。全数字乳腺钼靶检查用于妇女乳腺肿瘤的筛查,双能X线骨密度仪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

 

统一登记、“打包收费”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

为了让患者更方便,少跑腿儿,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影像科从方便患者就医方面多措并举。

过去,做CTMR(磁共振)检查的患者,要在门诊开单后到登记窗口划价,然后回到门诊收费处交费,缴费后再回到登记室进行预约和登记。过程繁琐,患者要反复排队。针对这一情况,医院影像科,推出“打包收费”的新举措,并在登记室设置了自助刷卡机。现在CTMR(磁共振)可同时登记,把固定的收费项目在医师开取申请单时,直接在申请单上显示应该收取的费用,患者拿到申请单后可以直接到收费处交费,再到检查室登记预约。这样明显减少了患者的跑腿儿次数和排队次数,缩短就诊时间,同时也减少了登记窗口工作人员的压力,改善了检查就诊的秩序。

此外,影像科在等候区还增加了叫号系统,如今,工作人员不用一个个喊病人名字,病人不但不用一步不敢离开的仔细听着叫号,还能够根据自己的检查顺序和时间轻松安排自己的事。窗口登记的工作人员只要按照患者登记顺序录入资料,系统就会自动排序,按照登记先后顺序进行呼叫和安排检查。患者在候诊的时候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检查排序和大概等候的时间,大大减少了焦虑情绪。工作人员的压力减轻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提升科室水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据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影像科主任李乐才介绍,工作中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服务。他们在日常服务中采用分析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高峰时段,合理地分流病人,提高效率,缩短病人等待时间;严格规定各部位的检查方法,以保证影像图像的高质量,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为进一步提升影像诊断水平,他们坚持统一会诊,每日回顾性读片、每周一疑难病例随访讨论制度;主治医师以上医生到临床科室或病理科进行随访的制度等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实行,提升了年轻医生的诊断水平;通过将手术病理结果与影像检查结果的比较,以分析、整理、统计阳性率及诊断符合率,促进了科室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个积极、团结、上进的团队,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离不开具有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影像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济宁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兼职副教授,济宁市放射协会理事、特聘质管专家李乐才,原系解放军第九十一医院军医,第三军医大学影像专业毕业,曾进修于济南军区总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专业临床医学影像学综合诊断,尤以CTMR等影像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有独到见解,并能予以明确的诊断指导意见。

 

专家介绍: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特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医师,张燕群,于每周六、周日定期坐诊并指导影像科工作。

张燕群,男,硕士,主任医师,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30年,擅长胸腹部肿瘤的CT诊断,在周围型小肺癌CT-病理对照方面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并与广州军区总医院合作,于1998年获得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对不明原因突发剧烈胸痛、急腹症的CT检查及诊断方面有独到之处;18年来于CT导引下成功开展经皮肺结节穿刺活检介入手术共2800余例,无一例出现危险;代表作:201010月发表于《介入放射诊断与治疗学》杂志报道的2cm以下肺小结节穿刺活检数量当时全国最多,并在CT下开展了肺癌的射频介入治疗手术,对中晚期肺癌的非放疗化疗等有损伤性治疗外又开辟了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新方法。还开展了腹膜后疑难病变穿刺活检手术,对脑脊液鼻瘘开展了脑池CT造影术。

    

李乐才,男,副主任医师。济宁市放射协会理事、特聘质管专家,《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常务编委。196410月出生,山东金乡人。198310月入伍,1985年即从事放射专业学习及工作,1991年始从事CTMR诊断工作。第三军医大学影像专业毕业,曾进修于济南军区总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原系解放军第九十一医院军医,2001年转业至兖州市人民医院,专业临床医学影像学综合诊断,尤以CTMR等影像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有独到见解,并能予以明确的诊断指导意见。曾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十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