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如何做好心理调节?

栏目:健康科普

日期:2022.04.30

如何调节心理,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

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但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个别地区还有散发疫情或聚集性感染的情况。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后,特别注意的是不能有松懈思想、麻痹大意,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准备。

一、调整心态。真正做到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并且真正改变一些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了五个方面20条具体要求,前四条实际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具体行为提出的要求,比如说科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室内多通风、勤洗手、使用公筷等等,这既是疫情防控需要我们做出的行为改变,也是从长期来讲提高每个人的健康素养需要做出的行为改变。不是阶段性的事情,而是将来生活方式的常态。

二、要持续关注国家和地方疫情防控举措的新政策。由于疫情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疫情防控举措也会根据发展情况做出相应调整。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不断恢复,大家的关注点是在转移的。对于疫情防控相关的政策、相关的信息,可能关注度会有所降低。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工作,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所以,应当对疫情防控的举措保持一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我们产生麻痹或者松懈思想。

三、一旦我们身边出现了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不要过度恐慌。因为在疫情暴发初期,疫情发展速度快,对病毒不了解,当时医疗资源也不够充足,所以当时应对很艰难。但是经过了前一个阶段的疫情防控,各级政府和每一个人已经积累了疫情防控的经验,也有了应对疫情的心理准备。所以,一旦再次出现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不要过度恐慌,过度恐慌对免疫力有影响,而且可能再次带来非理性行为。如果出现散发疫情等类似情况,要按照国家和地方防控举措的要求,积极的做好配合,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科学的应对。

如何缓解因过度关注疫情而产生的焦虑?

关注疫情信息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有利于我们保持一定的警惕,加强自我的防护,但是选择性的关注负面信息,尤其是过分关注负面信息,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对此,老年人心理弹性下降,这种情况尤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信息有基本的甄别能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选择官方的报道和部分权威专家对疾病的讲解,不偏听偏信,更不要信谣传谣。其次,要限制自己每天刷手机看疫情相关信息的时间,每天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学会注意力转移,比如,工作、学习以及娱乐活动。三是要做好个人防护,形成新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去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使用公筷,关注自己的健康,为自己筑起一道健康的防线。四是对于一些人由于过度担心而出现焦虑失眠等临床表现,可以学习使用权威机构推荐的一些放松稳定化的音视频,通过自我放松训练减轻压力。五,如果负面情绪严重到影响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通过以上的措施不能缓解,建议到精神心理专科门诊就诊,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