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光眼日:提防“光明的偷盗者”
栏目:健康科普
日期:2018.03.06
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青光眼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也具有隐匿性。不少中青年青光眼患者,往往因为工作忙碌,起初觉得视物不清、视力下降时,并没有放在心上,等检查后发现得了青光眼,大多已经到了中晚期,视力缺损难以再逆转。其实,青光眼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在老年人中更常见,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视蒙、虹视等症状,严重可致失明。
对于易发人群来说,如果能够多加注意,可有效避免疾病的发生和诊治,以下高危人群有必要认真护眼:
老年人易得闭角型急性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般发病时症状明显,多为眼痛、头痛、恶心、呕吐伴视力下降等。这类患者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远视眼。如果40岁以上人群,老花眼出现得特别早,早起读报纸看字比较困难或在黑暗中觉得眼睛特别不舒服,就需要提高警惕。
年轻人易得开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的特点就是患者无明显早期症状,往往在无意中遮住一只眼后,突然发现另一只眼有一部分看东西有遮挡,也就是视野缺损,而此时已是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这种类型青光眼往往从患者年轻时就开始出现,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逐渐影响患者视力、视野。因此,一旦发现视力下降,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高度近视患者易患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眼球拉长,眼球壁的张力降低,视神经抗压能力比较低。患者往往以为是近视度数加深,不断换眼镜,到最后才发现是青光眼,而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了。因此建议高度近视者每年一次或每两年一次检查视野及视功能。
专家提醒:
济医附院兖州院区眼科主任李金富提醒:青光眼有一定的遗传和解剖因素,但平时做好预防工作仍可有助避免。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生活、饮食起居规律,劳逸结合,每日要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适量进行体育锻炼,衣领不宜过紧,不长时间低头工作;
注意用眼卫生,保护性用眼,不要长时间读书看报和在暗室及弱光条件下工作或逗留太久;
避免暴饮暴食,大吃大喝会使眼压升高,诱发青光眼;
如眼胀痛,触摸感觉像额头一样硬,看灯光有虹圈,视矇,应及早就医;
有青光眼家族及高危因素者,应定期检测眼压。
青光眼特色治疗,还患者一片光明
济医附院兖州院区开展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全自动电脑视野计检查结合眼底照相检查杯盘比等一系列系统检查,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治疗提供了准确而有力的依据。其中,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方面,济医附院兖州院区探索出一套独特技术,帮不少患者解决了病痛之苦。
“这种病情容易出现反复,很多人会选择保守治疗,可一旦病情发作,患者容易感到眼疼甚至头疼。”据李金富介绍,采取保守疗法,患者只能频繁到医院进行穿刺防水来降低眼压,从而暂时缓解疼痛,想要彻底根除,目前医学界更多采取冷冻视网膜等破坏性手术,这种方法虽然能一劳永逸,却可能对视力造成损伤,严重者与可能双目失明。
针对这一情况,李金富在医疗实践中另辟蹊径,通过气体挤压来降低眼压,患者只需打上一针,就能缓解病痛。据了解,采用这种疗法降压,持续时间比穿刺疗法更长,并为日后开展手术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