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贯彻落实“三个注重” 扎实推进家庭文明建设

栏目:宣传教育

日期:2015.09.15

核心要点:
    ■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特征的中华民族家教家风伦理和实践,积淀形成了为人重在诚信相待、为官重在清廉为民、子女教育重在德行培养等丰富的家风家教原则,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弘扬良好家风提供了丰厚滋养。
    ■ 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我国4亿多家庭“家和”的力量,将汇聚起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大正能量。
    ■ 新时期创新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树立良好家风中的独特作用为着力点。
    ■ 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深刻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揭示了家庭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阐述了加强家庭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为妇联组织创新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充分认识“三个注重”重大意义,增强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反映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的优秀文化传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特征的中华民族家教家风伦理和实践,积淀形成了为人重在诚信相待、为官重在清廉为民、子女教育重在德行培养等丰富的家风家教原则,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弘扬良好家风提供了丰厚滋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各项事业深入推进,社会转型不断加速,家庭的凝心聚力、基础基石作用也更加凸显。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传统的家庭观念、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方式出现新变化,隔代家庭、单亲家庭等大量出现,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关系呈现新的表现形式,家庭生产、养育、消费、养老等备受关注。特别是家庭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价值观的多元及对个性自由的盲目追逐使一些家庭家风失范、家规失效,家庭成员流动导致数量庞大的留守妇女、儿童和留守老人,重智轻德使一些家庭对子女教育进入误区,个别领导干部及家庭成员对权力和亲情的认知扭曲使得家族式腐败滋生,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加强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注重”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是对人民群众关切的积极回应。做好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是党中央赋予妇联组织的神圣职责,也是妇联组织的传统优势和重要工作领域。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注重”重要论述为指针,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为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为使亿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为集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二、深刻领会“三个注重”精神实质,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做好家庭文明建设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注重”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国家发展和家庭建设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实践路径。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我国4亿多家庭“家和”的力量,将汇聚起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大正能量。
    贯彻落实“三个注重”,必须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思考定位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家庭对于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独特作用,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就是要引导广大家庭正确理解改革、真心拥护改革、踊跃参与改革,用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为改革助力;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就是要宣传引领广大家庭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同时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家庭合法权益;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就是要用好的家风促进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建设,大力倡导艰苦奋斗、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家庭风尚,切实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贯彻落实“三个注重”,必须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新时期创新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树立良好家风中的独特作用为着力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广泛传播好家风好家训,把家庭建设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获得共识,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深入人心,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准则,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坚实基础。
    贯彻落实“三个注重”,必须深刻认识家庭、家教、家风的深刻内涵。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注重家庭,就是要积极营造夫妻和睦、子有所教、老有所养的家庭环境,以家庭的和睦促进社会的和谐;注重家教,就是要建设好家庭这个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育引导下一代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注重家风,就是要用好家风好家训滋养家庭成员的精神、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到每个家庭之中。
    三、认真贯彻落实“三个注重”,广泛深入扎实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
    长期以来,妇联组织一直高度重视家庭工作,始终把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抓牢抓实。去年2月,全国妇联部署开展了以弘扬良好家风为主题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各地涌现出传承好家风的各级“最美家庭”183万多个,在全社会形成了弘扬好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正能量。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注重”重要论述,创新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要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为载体,切实把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扎扎实实开展在基层,落实到家庭,践行于妇女群众之中。着力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常态化开展,把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常态化推进,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一年四季接续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扩大家庭文明建设工作覆盖面,推动家庭文明建设从城乡社区“妇女之家”向企业、校园、机关拓展,在企业职工中广泛开展爱岗爱家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宣传实践活动,在党政机关公务员中深入开展廉洁家庭建设活动。着力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以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为重点,强化中华民族家庭美德、良好家风家训的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孩子心中,使孩子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着力加大弘扬好家风好家训力度,加强宣传引导,积极扩展“最美家庭”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家庭向往“最美”、争当“最美”,以“最美”精神丰富良好家风,真正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  沈跃跃)
 
中国共产党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后期我刚满15岁时参加了革命。正是党坚决抗日的主张,吸引我参加到革命队伍里来,是党坚决维护民族和人民利益的行动,坚定了我始终跟党走、不掉队的决心。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谈谈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抗战胜利中发挥的民族先锋作用。
中国共产党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坚定信念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陷入极端屈辱和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反抗侵略、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国最迫切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顺应潮流、敢于担当,鲜明地打出了坚决抗战的旗帜,点燃了全民族抗日救亡的火焰,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抗战希望和信念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抗战意志最坚定。“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就在全国各党派中最早发出抗日号召。1934年,中央红军打出“北上抗日”旗帜。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而奋斗。1937年“七七”事变后,党先后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提出愿同国民党人和全国同胞一道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1939年,党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要求“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14年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鲜明的抗战态度和坚定的抗战意志,鼓舞了整个民族的抗战信念。
中国共产党抗战行动最坚决。1936年2月,中国共产党把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7月,东北抗联建立了10个军,1个独立师,共约3万人,与日军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1937年8月下旬起,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参加抗战;9月下旬,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消灭日军千余,取得首战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同日军展开殊死斗争,八路军主力在华北地区坚持敌后抗战,并于1940年秋进行了“百团大战”,毙伤和俘虏日伪军四万多人,提振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动员民众抗战最彻底。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注重广泛动员全民族参加抗战。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中共江苏省委组织成立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发动群众支援前线。1935年华北事变后,党组织领导学生发动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最终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党还派出富有军事经验的干部到各地组织发动群众武装抗日。在抗战初期,党先后派出大批干部到我的家乡山东,发动十大抗日武装起义,建立十多支抗日武装。当时群众中广泛流传口头禅:要吃饭,当八路;要报仇,当八路;要抗日,当八路。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行动,顺应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支撑起整个民族的抗战决心。
中国共产党凝聚起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广泛力量
日本对侵略中国早已做了军事上、物质上、情报上的充分准备。而中国由于屡遭列强欺侮,加之连年内战,积贫积弱,致使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因此,中国要取得抗战胜利,必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御外侮。
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联合尽可能多的力量进行抗日战争,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派出大批干部到各地与国民党爱国将领和地方实力派建立联系,宣传抗日主张。局部地区联合抗战局面的形成,对局势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建立全国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共产党积极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键。国民党多数官兵有抗战热情,但领导集团长期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抗日不忘剿共。为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中国共产党摒弃前嫌,多次派出代表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西安事变爆发后,党中央派周恩来为代表赶赴西安,力促和平解决,为结束内战、共同抗日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坚强核心。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分裂统一战线、破坏抗战的行为,特别是1941年1月制造的皖南事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在党内纠正只讲斗争否认联合和只讲联合否认斗争的两种错误倾向,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争取对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另一方面制定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实行表面和缓、实际抵抗、有软有硬、针锋相对的方针,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科学道路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虽顽强抵抗,但节节失利,一部分人产生了“亡国”的失败情绪和“速胜”的急躁情绪。在这场空前残酷和复杂的战争中,选择什么样的抗战道路,成为抗战能否取得胜利的根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持久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正确战略方针。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提出抗日战争必须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成为我党我军的抗战根本指导思想,也对全国各界产生深远影响。国共两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贯彻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在各自战场与日军展开轰轰烈烈的战斗。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22次大型会战,歼敌48万人,伤敌193万人。在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游击队与正面战场形成对日军的夹击态势,牵制了敌有生力量,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并逐渐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豫湘桂战役后,敌后战场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前线。抗战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正确路线。持久战的基础在于广大民众,中国能够持久作战的有利条件在于地大、人多。毛泽东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战争路线,极大调动了全国人民抗战积极性。淞沪会战中,上海各界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和战地服务团,给国民党守军以有力支援。敌后抗战更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日军在城里建立据点,共产党和八路军就在乡村发动群众,一户一户做工作,一村一村扩大根据地。每建立一个根据地,就开辟了一片新战场,根据地越建越多,越建越大,敌人自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是坚持抗战的正确形式。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我军总结出一整套游击战战略战术,创造了诸如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等丰富多彩的游击战法。在敌后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可以不断削弱敌人,积小胜为大胜,是人民战争最生动的形式。据统计,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通过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共抗击了64%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并使人民抗日力量不断成长壮大。
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光明前景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所获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通过抗战,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这一伟大使命。
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先进力量。1935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党能够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并在西安事变、特别是全国抗战爆发后形成一系列正确路线方针的重要原因。抗战时期,经过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形成了进行革命斗争和自身建设的三大法宝和三大作风。抗战胜利时,根据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民兵发展到260万。党已经拥有120多万党员,成为一个在全国范围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担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了。
中国共产党振奋了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为人民群众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八路军身处敌占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凭借小米加步枪与敌人进行战斗;靠着英勇顽强、敢于牺牲的精神,取得了首战平型关、百团大战、奇袭阳明堡等战役战斗胜利,不断振奋着全国军民的必胜信念;涌现出杨靖宇、左权、“狼牙山五壮士”等一大批英雄典型,培育出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抗联精神等先进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改变了中国国衰力弱、人民一盘散沙的形象。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立新中国的政治目标。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不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不会有解放战争的胜利,更不可能建立新中国。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使人民群众清楚地看到中国革命的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政策,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光明中国的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胜利,不仅是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更是把中华民族独立、自由、民主的前景带给了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作用,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历史赋予重托,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