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随记
栏目:职工园地
日期:2022.09.28
来新疆已经十个多月了,时间过得真快,还有一个多月我的援疆之行就结束了,回想起十个多月以来的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大漠孤烟直
新疆的面积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地广人稀,医疗卫生水平较差。医疗卫生援疆是对口援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增进边疆群众健康福祉、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民心工程。为持续提升喀什地区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2021年10月,山东省委省政府精心组织、层层选拨,为喀什地区选派了65名医疗卫生柔性人才,对口支援疏勒、英吉沙、岳普湖、麦盖提四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带着领导们的嘱托,带着援疆的使命,带着家人的牵挂,带着新疆人民的期望,我们山东省援疆医疗队一行65人从济南遥墙机场出发,飞往祖国的西大门、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喀什。需要飞六个小时才能到,还没坐过那么久的飞机,虽然经停乌鲁木齐,停一个半小时,乌鲁木齐机场还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但是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不让下机。飞机又平稳起飞,越过了美丽的天山,越过了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戈壁滩,又经过了大约两个小时的飞行,喀什机场快到了,飞机平稳地下降,看到了著名的丹霞地貌。“快看,快看,大漠孤烟!”同行的队员指着机窗外的浓烟。在沙漠的边缘,一股浓烟像一棵立柱一样,直插云霄,真正让人体会到了“大漠孤烟直”的感觉。飞机安全降落在喀什机场,队员们刚出机场就遇到了四个迎接队伍,同属于喀什地区的四个被援助县—疏勒、英吉沙、岳普湖、麦盖提。
他乡遇故知
在机场门口,山东省援疆指挥部邓泽宇副指挥长及相关领导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简单讲述了援疆队员在疆期间的“三大铁律”、“十二条禁令”、相关制度、相关政策。“十三五”以来,山东省已有近400名医疗卫生人才接续到喀什地区开展支医工作,在医疗服务、疫情防控、健康扶贫、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中倾情付出、无私奉献,有力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为喀什地区保障和改善群众身体健康、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虽然已经是下午八点,但是烈日当头,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时差”的感觉。我们济宁援疆医疗队一行17人分别来自于济宁的十一个县市区,对口支援的是喀什地区英吉沙县,来迎接我们的是英吉沙县人民医院的刘凤阁院长。刘院长高大魁梧的身材,戴了一副无框的眼镜,是一个山东大汉,说一口济宁方言,让人倍感亲切。刘院长和队员们一一握手,大家都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这不是我同学嘛!”刘院长紧紧握住我的手,我们相互端详了一会儿,稍作交流,还真是大学同学,怪不得那么面熟,我们不是一个班的,但是经常在同一个大教室上课。在万里之遥的新疆遇到同学,还真是不容易!刘院长来自邹城市人民医院,他来援疆两年多了,是中组部三年期的。
达瓦孜之乡
济宁市援疆指挥部指挥长、英吉沙县县委副书记孙希忠同志在欢迎会上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提到:济宁市对口支援英吉沙县已经多年。英吉沙县处于天山以南,属于南疆,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部边缘,所以这里空气比较干燥,紫外线特别强。
英吉沙县是著名的“达瓦孜之乡”。英吉沙县鲁疆达瓦孜非遗演艺中心是2020年投入建设的文化润疆项目,演艺中心的建成整合了当地非遗文化资源,不仅让达瓦孜展演有了崭新的场地,也为与疆内外专业团队的交流合作搭建了专业的舞台。2021年9月份,中心投入使用。达瓦孜表演简单地说,就是高空走钢丝,著名的达瓦孜表演艺术家阿迪力就是英吉沙县人。
英吉沙县医院
我们17人里面,有15人援助英吉沙县人民医院,加上之前已经来到的中组部委托济宁市派遣援疆的8个人,县医院的援疆医疗队员共23人,基本涵盖了临床和医技的各专业。医院位于县城的南部,分三个区域--老院区、天使楼、肺科医院。老院区的对面就能看到巍峨的雪山,长年积雪。“看山跑死马”,看着挺近,据说开车得三个小时才能到。
英吉沙全县才27万人,98%以上的是维吾尔族,县域面积广阔,有些乡镇距离比较远,交通还不方便,所以这边的工作量相对较小。医院总共七百左右职工,80%左右是维族员工。
我于2021年10月26日正式进入科室工作,病理科原有医生一人,主要从事病理技术工作。她是汉族,疆三代,祖父那一辈从甘肃迁过来的,新疆和甘肃搭界,所以这边的甘肃人还挺多的。
本院的维族职工大都会说国语和维吾尔语,汉族职工很少会维吾尔语的,据说维语特别难学。维族“左撇子”相对比较多,因为维语文字是从右往左书写的。来医院的病人大部分是维吾尔族,这边的老百姓,尤其是年龄偏大一点的,不懂国语。和病人交流有很大的障碍,连比划带说的,我和病人之间也都相互理解不了对方的意思,只能临时找翻译,有时候找别的科室同事,有的时候就找身边的病人。
因为时差原因,这边的作息时间比内地大约晚两个小时,上午十点上班,十四点下班,下午十六点上班,二十点下班。病理科的工作量也不大,这边的手术病人相对少一点,大手术也不多。内镜开展得很少,所以小标本也不多。工作条件相对较差,病理科就两间房子,合起来就一百平方左右,设备不齐全,没有新风系统,甲醛和二甲苯的气味很浓。
来到英吉沙县人民医院以后,正好赶上二甲复审在即。要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表格、文件、数据、规章制度。刚来二十天,我们援疆队员里有22人就被任命为中层干部,一般都当了各科室的主任或者副主任,有7人还兼任了乡镇卫生院的业务副院长。
医院实行“青蓝工程”-老师带徒弟的模式,每个援疆医疗队员都要带教一到三名学生。病理科蒋丽霞医生,每张切片我们都一起分析、诊断、查资料,她自己也努力上进,在接近一年的学习中,已经基本掌握了妇科液基细胞学的诊断!
为了给受援单位培养合格的病理诊断医生,院领导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在2022年3月份从手麻科调配一名医生,来病理科从事病理诊断工作。他是维吾尔族,名字叫奥布力喀斯木·牙森,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奥布力喀斯木医生自从来到病理科,兢兢业业工作、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掌握了一般病理标本的取材,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
在援疆同事和全院职工的配合下,在我们科室的努力下,今年病理科的工作量,预计能够达到去年的三倍。大手术有序开展,尤其是乳甲外科和耳鼻喉科,2022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术中快速冰冻二十余例,其中恶性肿瘤六例。极大地推进了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尤其是外科系统实力的提高,尤其方便了当地群众,免得奔波喀什甚至是去乌鲁木齐(英吉沙县距离乌鲁木齐1500公里)手术。在科室开展了细胞蜡块、穿刺细胞学、体液细胞学等新项目,受到了临床科室的一致好评。
英吉沙县人民医院有一辆受捐赠的查体车,车上的查体设备齐全。每周六上午,援疆医疗队的孙队长就组织援疆队员去乡镇、企事业单位、养老院、当地部队......去进行义诊活动。义诊过程中,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给老百姓测血糖、量血压。每次义诊,大家都是早早地去目的地。老百姓已经有序等待了,一般开展一上午的义诊和发药。行动不便的老百姓,我们也会去家里给他们诊疗。当地老百姓总是特别地感激!
七月下旬开始,古尔邦节之后,位于新疆北疆的伊犁州,疫情慢慢散布。不久,英吉沙县出现了2例无症状感染者,从8月初开始,医院要求职工不得外出,吃、住在医院。医疗活动在严格“三级预检分诊”下进行。所有的援疆队员牢记自己的使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与全院职工一起,经过一个半月的时间,英吉沙县完全打赢了“疫情阻击战”!
新院区建设
在济宁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下,英吉沙县新医院建设正高标准、高效率稳步推进,计划在2022年年底搬入新医院。新医院位于县城北部,离火车站大约500米。该项目是山东省济宁市重点援疆项目,于2021年3月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约6亿元,整体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设计床位1000张。截止目前,项目主体建设全部完工,进入室外附属管网安装、道路硬化、室内装修阶段。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县域医疗基础设施,极大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一步健全优化救治体系,提升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能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满足全县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
吃住行情况
济宁援疆指挥部2019年,在医院家属院内建成了一座援疆公寓楼,每层四套公寓,共六层,设有地下室。每套四十平方米左右,包括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室内电视机、冰箱、天然气、Wifi,热水器、洗衣机、饮水机一应俱全。楼下还设有健身房,有多种的健身器械,还有乒乓球桌......
因为处于沙漠的边缘,往年英吉沙县春秋天的风沙特别多、特别大。但是今年例外,三天两头地下雨,有时候的雷阵雨还特别大,所以今年沙尘很少,有的时候,刚有点苗头,就被扼杀了。就是夏天有点难熬,新疆的阳光太毒了,公寓里热得受不了。尤其到了晚上,公寓没有空调,休息时,就像烙饼一样,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县城的公共交通落后,出行不方便。为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济宁援疆指挥部为每个援疆队员购买了一辆自行车。医院里的食堂做的大多是维餐,很多援疆队员吃不惯,院领导直接和县委领导联系,让我们可以去县委食堂吃饭。
总书记视察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习近平同志来到新疆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还亲切会见了援疆干部代表,表达了对我们全体援疆干部深切的问候和殷殷的嘱托。我们山东省援疆指挥部总指挥、喀什地区地委副书记张成伟书记有幸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这一年,我收获良多:帮助了许多当地的病人、认识了许多新疆同事、为民族团结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领略了祖国的西北边陲......
我能够代表兖州区人民医院为“一带一路”总规划、为新疆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自己微薄奉献,感到十分荣幸!援疆工作很快结束,我马上就要回到兖州区人民医院的工作中去,我一定再接再厉,勇往直前,为我们医院的发展,为了兖州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病理科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