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负重托行万里,砥砺前进援边疆

栏目:精神文明建设

日期:2019.03.11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年少读不懂的《凉州词》,如今身在万里外的英吉沙,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诗中的情景。

2018年7月20日,带着医院领导与同事们的祝福和鼓励,我同济宁20位援疆医务人员一道前往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开启为期1年的支医援疆路。

清晨7点从济南登机,经停乌鲁木齐1个小时后,至下午6点到达喀什,从喀什换乘大巴,3个小时后,到达英吉沙县人民医院。在这个面积3425平方公里,人口30万的英吉沙县,戈壁、荒滩、沙漠一路相随,同时边疆人民的热情也是扑面而来,医院同仁们热情的欢迎我们,当地县委领导为我们介绍了英吉沙县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民俗习惯。

通过交流得知,当地人民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危重疑难病例占到一半以上,但是由于诊疗技术受到限制,很多患者未能明确诊断,错过了最佳的诊疗时间。在英吉沙县人民医院,尽管拥有支气管镜设备,但没有人会操作,很多在我们看来只是简单的手术或者操作,因为缺乏相关的技术培训,也未能开展。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这是出发前盘旋在我脑海中的一个问题,面对广袤边疆,只有找到答案,才能找到方向。

“百度”给了我踏出第一步的支撑,通过互联网,我了解了维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学会一些简单的维族语言。同时,我和援疆的同仁们根据诊疗规范将患者评估流程、诊疗指南、操作规范等等一一归纳起来,利用查房、诊疗、授课等形式教给当地的医生们,为提高疾病的明确诊断率和治愈率,根据患者病情将支气管镜技术、内科胸腔镜技术、肺功能检查技术、呼吸睡眠监测、无创呼吸机治疗技术等技术在英吉沙开展起来。如今,在呼吸科,几乎每位医生都学会了一项操作技术。把技术留在这里,是我们最开心的事。

诊疗与查房过程中,得知这里有好多百姓来县城要走上百里路,因为路途不方便,有的人耽误了诊治。于是我主动参加下乡义诊活动。12月份,流感来袭,为了有效防控流感的传播,避免大范围爆发,我们呼吸科医生积极下乡,到村庄和学校宣讲防治流感知识,为孩子们查体,指导消毒流程。尽管路途遥远,但当听到当地百姓们不停地说着“热河买提”(维族语谢谢)时,内心充满了喜悦。

下乡义诊的路上,经常会看到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树——胡杨,说它熟悉是因为学生时代就读过石星光的《胡杨礼赞》,说它陌生,是因为之前从未真的见过。胡杨被当地人誉为“英雄树”、“沙漠守护神”,有 “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说法,它的根深深植于大地,耐旱、耐寒、耐盐碱,抗风、抗沙、抗祸殃,在戈壁、荒滩、沙漠都可看到它的影子。我作为一名呼吸内科医生,也希望能够像胡杨树一样,用坚定的信念为患者解除病痛,带去健康的祝愿。

时间如白驹过隙,援疆的日子已过去大半。回头去看,这路上有为患者治疗成功后带来的感动,也有气候差异和语言不通滋生的困惑,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身临其境般的亲身感受,每每想起能够为患者解除病痛时,心中最多的还是喜悦。新一年,我将继续坚守岗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圆满完成援疆任务,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呼吸内科 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