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患者并肩战斗的可靠战友

栏目:精神文明建设

日期:2015.11.19

在我们上医学院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和背诵希波格拉底誓言:“为了病人本人的利益,我将采取一切必要的诊断和治疗的措施,同时,我一定要避免两种不正当的倾向:即过度治疗或无作用的治疗。    ”“我要让自己记住, 我在治疗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的病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家人以及造成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 我的责任是要考虑到所有的这些事。 这样做,才是真正替病人着想。 ”到今天,我作为一名医生依然在学习着“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这本书的前言提到:希波格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其中语言是第一位的。

现代中国的医生和病人,是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群体。他们既对立,又统一,既充满了矛盾,又体现着和谐。他们可以在瞬间成为朋友,又可以在瞬间成为仇人,他们的关系很微妙,很复杂。根本的原因在于:医患之间的心理承受力。在生与死的面前,生是最高的目标。当病人生命垂危之时,他渴望医生能够挽救他的生命。如果医生做到了,一切都变得和谐,医生成了病人再生父母、救命恩人,甚至成为一生的朋友。如果生命未能得到挽救,病人被死神收留,医生便会成为病人家属愤恨的对象,一切便显得不再完美,所有的关系不再和谐,所有的表情变得尴尬,所有感激变成了哭闹。于是在生与死的面前,医生和病人,没有一方不显得脆弱。医生不是上帝,他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但是他不可能挽救所有人的生命,关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究竟是该靠良心?靠体制?靠科学?还是靠责任?我想每一位医生或曾经找医生看过病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现在只能靠我们自己,靠我们的医患交流!在这个变化的社会当中,我们只能默默的祝愿:医生和病人都能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愿他们能演绎真正的和谐!

“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 这本书详细的阐述了语言作为医生和患者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全面的解析了如何运用语言沟通的方法。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还要学会如何掌握正确的说话技巧。只有把医术和沟通技巧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成为一名“好医生”,才能真正的达到医患和谐的状态。其实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根本不是某些教材上的“无话不说的朋友”,“更不是亲人”,而应该是为了战胜疾病,并肩战斗的可靠战友。面对共同的敌人,我们一定要对战友们做到:一个根本:诚信、尊重、同情、耐心;两个技巧:倾听,就是多听患者或家属说几句话;介绍,就是多对患者或家属说几句话; 三个掌握: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和检查结果;掌握患者医疗费用的使用情况;掌握患者社会心理状况。四个留意:留意患者的情绪状态;留意受教育程度及对沟通的感受;留意患者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五个避免:避免强求患者及时接受事实;避免使用易刺激患者情绪的词语和语气;避免过多使用患者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避免刻意改变患者的观点;避免压抑患者的情绪。 六种方式:即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交换对方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和实物对照沟通。

通过学习我充分理解到:我们要用心去和病人沟通交流,努力使病人和家属的期望值和我们的真实治疗效果相匹配,对于我们不能治愈的病人,也总是帮助他们,绝不轻易放弃帮助;充分尊重我的病人的参与影响他或她的决策的道德权利,明确地、清楚地、用病人理解的语言说明他或她的疾病的性质,以及我建议采用的治疗的好处和危险,帮助我的病人作出与他们的价值和信念一致的选择。我始终记住这样一个名言:“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