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和谐,从沟通开始
栏目:精神文明建设
日期:2015.11.19
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看了《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这本书后深有体会:医患和谐,从沟通开始。
当今社会医护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经常可以从电视新闻、报纸、看到有报道说“某某医院医生被病人捅伤”“某某医院护士被病人及其家属殴打”而这一例例事件屡见不鲜。从过去和谐的医护患关系到现在关系的白热化,我们在患者心中的形象越来越差。我觉得大部分在于没有良好的沟通。
医患沟通是医生的基本技能。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会处理临床问题而且还要面对更多来自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等其他方面的问题。病人的就医目的不同,原因不同,有的是主动就医,有的是被动,还有的是强迫就医,常遇到轻生的患者,这些患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自悲,厌世。我们医护人员不能用刺激性言语,必须诚恳、和蔼,不可鄙视、冷淡,杜绝挫伤病人自尊心的言语、行为。抢救病人时积极主动,绝不能漫不经心,用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取的患者的初步信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其再次轻生的念头。所以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
沟通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听”聆听病人的声音,不管是诊断还是选择什么检查、治疗方案都必须从听中分析出来。其次。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听还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病人在一起交流。交流还可以减少临床上非常多的误会。病人有时会错误的认为所接受的治疗是不正确的。所以与病人交流非常重要并且还得知道怎样才能跟病人进行有效交流。
语言是沟通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医疗语言”的艺术性,沟通前提依然是以德为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怀有“同情心”去理解患者的心态,我们所说得话才能深入到患者痛楚的内心。“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在本书的第五、六部分讲述了会说话的重要性,这要求医生不仅要会说话,而且要会用心说话,才能学会感同身受的和患者沟通。书中所举例子,一位妇女让两位医生看他父亲的肺癌病理检查报告,问医生自己的父亲还能活多久。一位医生说:“两年后90%的患者会死亡。”女士听后放声大哭。而另一位医生详细地向妇女解释此病的发病原因和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告诉妇女:“只要按时吃药积极配合治疗,保持患者的心情愉快,病情是可以控制的,即使两年后10%的患者还活着,不要失去信心。”这位女士的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沟通的重要性,说话的技巧性使患者的担忧、焦虑和消沉的心理压力会得到减轻,家属也建立了信心,也保证医生的医疗服务质量。
另外,由于患者自身素质,文化修养各有差异,加上病痛的折磨,往往使患者产生一种焦虑和不安的心理状态,随时准备着像向医护人员发火,甚至吵架的准备。而作为医护人员时刻要告诫自己绝不能有向病人发火的心理准备。首先从语言中显示出你的态度和蔼可亲、尊重爱护病人,再加之抢救治疗时,稳,准,是病人产生安全感,亲切感和信任感。
读完这本书,再联系到自己平时的日常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想要做好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就要“勤开口”,时刻想到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向病人解释,多与病人沟通,才能减少摩擦,减少病人对我们的不理解和自身不悦。真正与患者心的沟通才能建立医患之间真正的信任,才能让患者的内心告别冰冷的寒冬,才能建立和谐的医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