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把控时间窗,济医附院兖州院区神经介入中心多学科协作与死神赛跑

栏目:媒体医院

日期:2020.11.18

6小时治疗“黄金窗口期”,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来说犹如“生死时速”般惊心动魄,因为抢救是否及时是患者能否得以康复的关键。自2018年济医附院兖州院区神经介入中心成立以来,不断强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导管室、重症监护室、麻醉科等多学科协作,构筑完备且快速的绿色通道体系,合力向病魔“宣战”,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以高质量医疗服务模式护航兖州区百姓健康。

把控6小时时间窗

分秒必争与死神赛跑

有一种堪称生死时速的神经介入手术,考验专业技术和各科室协作,那就是急性大血管栓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经动脉取栓手术。患者一旦出现脑缺血征兆,现场医生便犹如箭在弦上的弓弩,随时一触即发。

“神经存活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超过6小时治疗时间,便无法进行取栓。”济医附院神经内科主任郭振元称,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特别是颅内大血管栓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更是凶险。如若在6小时“时间窗”内未能得到有效救治,也就意味着患者将会错过唯一一次免于残疾的机会。

所以时间就是生命,分毫之间皆存希望。“中心提供24小时诊疗服务,一旦有突发病症便会启动绿色通道,多学科协作救治患者。”在郭振元眼中,畅通救治通道、强化团队协作则显得尤为重要,而介入手术的开展更无疑是为患者增加了一条救治渠道。“近期一位突然发病的患者来时一侧已瘫痪。用静脉溶栓效果不好,考虑为大动脉闭塞,跟家属沟通之后建议动脉取栓。”回忆当时情形,郭振元亦记忆犹新,通过介入取栓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而后转入神内康复科,出院时患者已可在搀扶下步行出院。看着一家人重拾笑容的那一刻,他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救治渠道为患者及家庭带来真正意义。

据了解,自医院成立神经介入中心以来,多学科联合协作,提供24小时诊疗服务,现可完成包括急性脑卒中脑动脉取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在内的急慢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救治手术、急性脑卒中的脑动脉取栓术等手术,为更多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精准诊疗、快速反应

动脉瘤患者愈后步行出院

如果说改善医疗服务犹如生命中的一泉活水,那么源源不断的为医院注入生命活水便是为患者提供优质诊疗的助推剂。作为神经介入中心成员的神经外科,从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颅内血管狭窄的支架植入开展到近期脑栓塞介入机械取栓的实施,介入手术领域的不断深耕,项目的不断增加,不仅是为满足更多患者需求,更是为了让急危重症的患者不出区就可得到有效救治。

“部分动脉瘤的患者不愿意进行开颅手术,介入手术的开展则给了患者更多诊疗的选择。”济医附院兖州院区神经外科副主任王目纲称,由于动脉瘤像一个生长在动脉壁上的“气球”,随时都可能破裂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兼具创伤小、安全性高、预后时间短等特点的介入手术即成为不少患者的“首选”。一旦出现此类患者医院即会启动绿色通道,从辅助检查到手术实施,多学科都会通力协作,确保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畅通无比。

8月份,一位90岁的老人因头疼、呕吐来急诊就诊,经检查发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颅内有巨大动脉瘤。”王目纲说,鉴于患者年事已高等情况,中心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并制定科学化诊疗方案。待患者情况稳定后予以实施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在历时4个时间内,从弯曲血管塑形、调节体位到植入支架,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团队成员们却如同冲锋在前的战士,在毫厘之间的手术战场披襟斩棘。就这样高龄患者经治疗后,未出现脑组织痉挛、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自行步行出院。

每每看到患者摆脱病痛折磨,得以康复,王目纲都会倍感欣慰与欣喜。“中心已运营2年多的时间,人员协作、诊疗流程都已十分成熟。”而谈及未来期许与规划,他则坦言“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持续开展,将人才当作中心发展的脊梁,把硬件当作筋骨,把管理和服务当作血脉,真正让患者享受到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