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勇闯生命禁区,济医附院兖州院区神经外科创新融合迈入显微时代
栏目:媒体医院
日期:2020.09.30
神经外科被誉为最具挑战、最高难度的医学领域,一台神经外科手术往往持续3-8小时,而手术刀下的战场只在毫厘之间……尽管这个战场难度高、时间长、风险大,自2017年11月起,济医附院兖州院区与济医附院神经外科开展合作,特聘请济医附院神经外一科主任赵万巨为济医附院兖州院区神经外科名誉主任带领团队勇闯生命禁区,用精湛的医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为当地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以精湛医术创造生命奇迹
解决地方居民更高就诊需求
一大早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风尘仆仆的赵万巨来到济医附院兖州院区神经外科,只见他换好手术服后便直奔手术室,因为一场惊心动魄“战斗”正在等着他,而他便是冲锋在前的“拆弹专家”。
“动脉瘤如同不定时炸弹,因为它像一个‘气球’生长在动脉壁上,随时都有可能破裂,导致患者死亡。”当日赵万巨所要做的手术即为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手术患者已近80岁高龄,且行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给手术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而夹动脉瘤的过程便为排“炸弹”的过程,既要瘤夹位置安全,又要保持血管通畅。就这样,经过全面的研判与周密的部署,在赵万巨的带领下,历时近3小时手术完成,患者术后病情稳定,恢复良好。
“自从赵主任来了之后诊疗服务广泛了,四级手术也开展的更多了。”对科室近三年的点滴变化,济医附院兖州院区神经外科副主任王目纲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标准查房、日常坐诊、病历研讨、技术传授到科室规划、人才培养,赵万巨都事无巨细的手把手言传身教,因为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将自己所擅长的技术留下来才可促科室规范化全面发展。
目前,通过“传、帮、带”的方式,科室现可开展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垂体瘤切除术、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减压术、面肌肉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等十余项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的技术项目,为济医附院兖州院区神经外科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高技术的医疗队伍以便于满足地方群众更高的就诊需求。
优质资源与人才双融合
助力科室诊疗服务全面提升
要想科室发展进入快车道,转变观念最重要,作为学科带头人,赵万巨将传统神经外科向显微神经外科过度当做发展方向,而显微镜培训便成为了转变的第一步。这让多年习惯用肉眼手术的医生们面临着巨大挑战。
外科医生的成长之路艰难而漫长。“用显微镜放大,把头发丝接上也要缝上两三针。”赵万巨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逐步提高科室医生技术水平,在实验室显微镜下练习接缝鸡翅、老鼠尾巴等已成为医生的每日必修课,渐渐地科室医生由原来“粗针大麻线”变成了“绣花”匠人,并同时根据现有团队成员实际情况进行亚专业培养,使每个人深耕专属医学技术领域,通过理论学习、技术提升等方式逐步向专项专家发展。“专攻一项,可以使技术细而精。”在赵万巨看来,人才的培养、技术的提升才是为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基石。而将手术做精做细,则可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经济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经过近3年的发展,济医附院兖州院区神经外科已正式迈入显微神经外科时代。目前,科室除开展神经外科所有常见疾病的诊治外,还可开展显微神经外科领域绝大部分手术,尤其在脑出血及重型颅脑损伤的抢救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了无数生命的奇迹。而谈及下一步,赵万巨则坦言,科室将会向精准微创医学发展,进一步增加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实现治疗的最大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