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胃”战
栏目:健康科普
日期:2020.10.31
胃癌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
胃癌有哪些高危群体?
首先,具有肿瘤疾病家族史者,比如两三代亲属内曾经有人患上过消化系统肿瘤疾病, 那么胃癌的患病风险也会相应升高。有效的应对措施是,例如家中具有患癌成员那么需要定期的接受肿瘤筛查,并针对性地进行胃镜检查,可每隔三年检查一次,也可结合实际情况听从医生的建议。第二,具有长期饮酒和吸烟习惯者,尤其是喜欢吃烧烤、腌制以及高温食物的群体,以上饮食习惯容易对胃部形成损伤,需要及早进行调整。入口食物什么温度才安全,烫的食物,尤其是65度以上的食物已被明确定义为二级致癌物,对于凉的食物没有明确说有致癌作用,但是对食管、胃是有一个相对的刺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趁热吃”是有隐患的。第三,患有慢性胃炎或者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以上疾病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避免病情的继续进展,同时还需定期到医院接受复查。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之间的关系到底有多大?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重要的胃部细菌,60%-70%的胃癌患者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全世界有50%以上的人口受到过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并且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和某种类型胃癌疾病的产生具有相关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后就可以让胃癌的发病提高2-4倍,大家也不用谈虎色变,虽然胃癌患者中有相当高的比例患有幽门螺旋杆菌杆菌,患有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中只有1%的人是患有胃癌,不是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定会得胃癌,还有一些其他的相关高危因素。不是所有的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都需要治疗,比如幽门螺旋杆菌合并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或长期胃溃疡的病史、长期的胃部不适,这种情况下才需要及时的治疗。并且除了本人需要接受治疗外,共同生活的家人也需要接受检查,并进行细菌清除治疗。
怎样及早发现胃癌?
胃癌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的,通过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才是胃癌治疗的关键。筛查胃癌最主要的手段是胃镜。很多人对胃镜有恐惧心理,其实现在的胃镜检查并不可怕,还有无痛胃镜、超细胃镜可以选择。专家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应该至少做一次胃镜检查,以后按医嘱定期复查。
胃癌的治疗
1.早期胃癌且无淋巴结转移证据,可根据肿瘤侵犯深度,考虑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无需辅助放疗或化疗。
2.局部进展期胃癌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应当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可考虑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或术前先行新辅助化疗,再考虑根治性手术。成功实施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需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决定辅助治疗方案(辅助化疗,必要时考虑辅助化放疗)。
3.复发/转移性胃癌应当采取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姑息性手术、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局部治疗,同时也应当积极给予止痛、支架置入、营养支持等最佳支持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胃癌,赢得保“胃”战。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