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血型抗体检查,预防母婴血型不合
栏目:健康科普
日期:2019.05.17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发生在胎儿和新生儿早期的同种免疫性溶血性疾病,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血型IgG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的红细胞破坏所致。对新生儿溶血的预防主要依赖于孕妇的血型血清学检测指标,医院检验科对孕前检查的妇女进行ABO及RhD血型检测,对可能出现夫妇ABO血型不合的孕妇血清进行IgG抗A(B)检测,对抗体效价异常者进行妊娠期干预治疗,有效地预防或减少了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
血型抗体可分为“天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免疫性抗体”通常是IgG型,可以经过胎盘进入到胎儿血液循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ABO、RhD血型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亲血液中存在与胎儿不相合的IgG性质血型抗体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性疾病。当孕妇血清中IgG抗A(B)抗体效价≥1:64或RhD阴性孕妇血液中产生针对胎儿RhD抗原的抗D抗体时,胎儿有受害的机会,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因此通常以IgG抗A(B)抗体效价≥1:64作为临界值,孕妇血清中IgG抗A(B)抗体效价≥1:128时,提示婴儿很可能受害,孕妇血清中IgG抗A(B)抗体效价≥1:512时,胎儿几乎100%的受害,临床上要进行预防性治疗该病可引起流产、死胎、严重贫血、胆红素脑病、智力低下等症状。有溶血病的新生儿抢救不及时,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后遗症或引起死亡。
对孕妇为O型,丈夫为A、B、AB型者,在妊娠6个月时进行IgG抗体效价检测,凡抗体效价在1:64以上即开始进行治疗,尤其对既往有不明原因流产、死胎、早产或生育黄疸患儿的孕产妇,可以采取中药、维生素C、能量合剂或人血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使孕妇体血液中抗体效价明显降低,有效地预防了宫内发育迟缓,减少了流产或死胎的发生。对出生后有溶血现象的婴儿及时给予蓝光照射、输注白蛋白或血浆等治疗,新生儿的溶血症状明显减轻。
对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主要依赖于孕妇产前ABO、RhD血型鉴定及其抗体效价检测的血型血清学指标,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妊娠期干预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