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攻击性”你接得住吗?

栏目:健康科普

日期:2019.02.11

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的年限越长,接触到严重心理问题的个案就越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抑郁症。很多孩子只有出现自残自杀行为,才引起家长重视,孩子心理问题发现的晚,也说明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和对孩子情感上存在偏差和忽视。

抑郁症的人往往表现出的是自我评价过低,攻击性向内全部指向自己。那什么是攻击性?提到攻击性,可能大家第一反应是破坏性、侵略、伤害等。心理学的解释是:爱、性和攻击性愿望都是人类的动力来源,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是我们原始的生命力。攻击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向外一种向内。向外指向别人,表现出对亲人、熟人、同事、弱者进行言语或肢体的暴力,这类人自身通常不会得什么大病,但是他身边的人经常频发恶疾;向内指向自己,最严重的就是自杀,这类攻击更具有隐蔽性、伤害性更大。比如癌症性格,就是长期的负性情绪淤积造成对身体内脏的攻击。

孩子的攻击性,一开始都会尝试向外释放。婴儿很早就会对妈妈发起攻击,面对这种情况时,家长不恰当的对待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孩子一咬妈妈,或者抓住妈妈的头发撕扯,妈妈就会狠狠揍他几下;稍微有一点攻击性语言,就会说:“我白养你了,这么没良心”;孩子有一点攻击行为,就会说:“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出现攻击行为,马上扣道德的大帽子:“你怎么这么缺德,你是一个坏孩子。”如果面对孩子的攻击行为,父母像一堵冰冷坚硬的墙一样拒绝承接,不是施以严厉的惩罚,就是扣道德的大帽子,要么就是威胁,孩子一次次的被拒绝,最终就会绝望。这些行为会被孩子解读为父母并不爱自己,甚至觉得这个世界都是残酷和不安全的,自己也不值得被爱,他就会常常自我攻击、自我诋毁、自我限制。孩子表面上看起来适应性很强,被骂过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就接着去玩了,实际上这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天长日久的积累起来,压抑的负面情绪就会潜藏在水下酿造极端负面想法,在某一个时刻以更加猛烈和更加面目狰狞的形式爆发。比如钢琴杀手药家鑫、杀害空姐的滴滴顺风车司机刘振华,这两个年轻人杀人的行为,都非预谋,罪魁祸首就是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遇到某种外因的刺激下,一蹴而就的激情犯罪行为。

其实,孩子越小,攻击性就越无害,越早的承接,攻击性就会越多的转化成为创造性,孩子就会越积极健康和自信。对于孩子早期的攻击行为,父母合理的接纳方式是:在孩子骂自己的时候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不开心,没关系,你这样骂我,我不会怪你,我知道这不是你的本意,等你心情好一点了,我们再讨论这件事,好吗。”在孩子生闷气、内攻击的时候说:“儿子,来,我们一起打打枕头吧,我们一起打打玩具吧,我们一起把那个惹你生气的家伙画出来吧。”这样做孩子他会觉得父母是爱我的,我也是值得被宠爱的,自信和意志力就会得以构建,他那片情绪的大海就会激情饱满,充满活力。除了接纳,还要帮孩子找到一些释放工具,现在很多孩子被过度保护,没有自己独处和小伙伴更多发生攻击和碰撞的空间,旺盛的生命力被太多所谓文明的枷锁限制,太缺少释放和宣泄的渠道,体育和艺术是释放攻击性和情绪的最好出口,从小要多带孩子参加体育和艺术创作的活动,引导孩子把攻击性释放在体育和艺术的主场。

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是每位家长的愿望,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影响一生的人,父母做什么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格是否健康。建议父母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学习如何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如何从孩子犯错中找到成长的契机,如何从人性的角度合理的接纳和转化孩子的攻击性。当然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都推崇中庸之道,比如:和为贵、先礼后兵、退一步海阔天空、出头的椽子先烂、吃亏是福等等,潜意识里总暗藏着想控制和消灭攻击性的冲动,大家都喜欢乖孩子和谦谦君子。如果这些所谓的负能量能够被我们接纳转化,将会成为最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生命力。

(健康管理中心 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