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小管功能早期筛查的意义
栏目:健康科普
日期:2018.12.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慢性肾脏病(CKD)。据统计,中国患CKD的人数达到了中国人口总数的10.8%。据报道,全世界肾脏疾病患者大于6亿,而死于慢性肾病相关疾病患者就超过了100万;且中小学生CKD的患病率已达到4%-5%,即CKD的发病已呈年轻化趋势。年龄只有几岁的儿童尿毒症患者也已出现。
而病人在肾脏损伤早期,身体没有明显变化,临床容易造成漏检。治疗不及时,会使肾脏损伤加重,到了中晚期,病人要通过血液透析,甚至肾脏移植来延长生命。这对病人、医院、国家都是沉重的负担。
据统计,糖尿病肾病占血液透析首要原因的50.1%,高血压肾病占到27%,肾小球肾炎占13%,其他病因占10%,就数据来看不得不承认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已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因此,对于早期肾病的检测和筛查显得尤为重要。
经临床研究发现蛋白质不正常地经尿液排泄是肾脏病最为重要的临床病征之一 ,也是导致多种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尿蛋白既是相关疾病预后指标,又是肾损伤机制的参与因素,所以尿蛋白检测也是临床重要的实验室辅助检测指标。检测尿液中的蛋白不仅具有早期、无创、准确、定量、方便等特点,而且对于肾脏损伤的动态监测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人们所重视和强调的蛋白尿多指能用常规蛋白尿定性实验检出的、全日24h尿蛋白总量往往超过150mg的显性蛋白尿。但多数患者出现显性蛋白尿或合并明显浮肿时,已处于肾病晚期,此时无论治疗与否,其肾脏已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损害。
近年来,随着肾脏病的研究深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尿微量蛋白的检测为早期肾脏损伤的检测提供了可能。尿微量蛋白检测有利于在各种肾病引起肾实质损害之前,对肾损伤进行早期监测和病理定位,为临床采取干预措施治疗各种肾病和保护肾脏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辅助性诊断依据,有助于防止各种肾病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发病机制,微量蛋白尿主要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静电屏蔽作用减弱,滤过膜孔径增大甚至断裂,使血浆中的中高分子蛋白滤过,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尿中。肾小球性尿蛋白包括尿肌酐、尿微量白蛋白(MA)、尿转铁蛋白(TRU)、尿免疫球蛋白G(IgG)等。肾小管性蛋白尿:由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导致低分子量蛋白质从尿中排出。肾小管尿蛋白主要包括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等。目前我院检验科已开展此类项目,为临床早期肾病的诊断提供支持。
建议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先兆子痫患者、心血管和肿瘤患者、老年人群、肥胖以及肾病高风险人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痛风、类风湿等),都应定期联合监测尿蛋白标志物,做到慢性肾病早期筛查,辅助肾脏疾病的鉴别诊断,提高检测阳性率,减少漏诊率。
让我们共同关注肾脏疾病这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早期筛查,早期干预,提高我们每位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国家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医学检验科 董莎、陈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