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好,我才好”

栏目:护理之窗

日期:2015.04.26

 

冰心老人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也有学者指出,“医学从本质上讲是人学,他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的、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因此医学被认为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科学,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

医学的这种职业特点,决定了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仁爱、热心等等,而这一切,皆源自内心的爱。医学的本质,决定医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人、脱离人。无论现代医学科学和技术发展到怎样的高度,医者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服务对象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属于一定社会阶层的人,医学无论何时都要永远散发出浓郁的人文特征。

尤其是在现代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社会中,病人刚开始就对我们存有质疑和挑剔,再加上由疾病导致的心情暴躁,如果我们不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能去热心的接待他们、轻声的安慰他们,那么矛盾就会接踵而来。相反,如果我们能真诚的用心去帮助他们,把“帮助病人”作为工作的重心,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病人的尊重和信赖。当我们真正做到从“生物医学”走向“人文医学”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找到职业幸福感。

著名医学专家王忠诚院士对待病人像对待亲人一样。他常常告诉学生和身边的同事;“一定要爱护病人,要理解他们的痛苦与渴求康复的心情,要把他们当亲人看待。他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身体,甚至是生命才换来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从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角度来看,我们没有理由不以仁爱之心善待患者。我们在护理和医疗实践中都要胸怀仁善,关心患者,尊重患者,理解其心情,能使患者逐渐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赖感和被尊重感。对待每一位患者,我们都应一视同仁,从指导他们的饮食、休息、活动到对他们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我们都应高度的负责。每天我们都应扪心自问:我们能为病人做什么?我们能为生命、健康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对待视我们为亲人,为救星的患者?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在一个暴风雨后的傍晚,一个人在海边散步,他看到一个小孩在往大海里扔那些被海水卷上岸的小鱼,一条接一条,可是岸上有那么多的小鱼,小孩根本就救不过来。于是他忍不住提出了疑问:“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条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小男孩说:“这条小鱼在乎!”随手又扔进一条说,“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世界上的生命成千上万,或许个体的生命微不足道,但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爱,作为人类健康的守护神和天使,我们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渴望健康的每一个小愿望。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可以暂时技不如人,但决不能丧失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能丧失对患者的尊严、生命的呵护之心。只有心中有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的珍爱,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责任和使命的内涵,医患关系也不会再是这一医学模式转型阶段让人头疼的问题了。